吃飯,自古以來對中華民族的意義就十分重大。
及至到現在,每逢春節(jié),無論在外的游子身在何方,都要風雪兼程,千里迢迢趕回老家,為的,就是那一頓和樂融融、香氣四溢的團圓飯。
在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后,白天分散各處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,面對一桌美味佳肴。
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擁有的一段節(jié)日般的時光,是創(chuàng)造松弛平等愉悅的談話氛圍的最好時機。
可是在浙江衢州,90歲的李邦桂老人卻堅持讓家庭使用“公勺”已經近十年了。
他的這一行為卻引起了妻子的強烈不滿,她說:“我是你老婆,又不是別人!”
究其原因,原來是因為十多年前,妻子和自己一樣患上了胃炎,他認為自己和老伴兒是在進餐時交叉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導致的,于是定下家庭公勺制度。
讓我們來看看新聞下面的評論吧~
熱評里不少人都表示贊同老人的做法,小新看到這里也感覺很欣慰,因為在之前的文章里小新也反復跟大家講過公筷和分餐制的好處,沒記住的朋友今天可不要再錯過了哦,好好往下看吧!
因為中國人習慣共同進食的“合餐”,不管是酒席宴會,還是日常三餐,一盤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,唾液容易相互交融,許多健康問題也隨之凸現,幽門螺桿菌就是其中之一。
幽門螺桿菌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夠在胃酸中生存的微生物種類,被世界衛(wèi)生組織認定為是胃癌的第I類致癌原,致癌風險確認無誤。
數據顯示,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.7-12倍,如果沒有感染,至少有35%-89%的胃癌不會發(fā)生。
目前,全球每年新增胃癌95萬例,主要集中在東亞,我國胃癌每年新發(fā)病例約42萬例,占全球發(fā)病病例50%左右,而且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。
與此對比,歐美基本沒有胃癌,北美男性為10萬分之5.5,女性為2.7,東亞男性為十萬分之35.4、女性13.8,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分餐制減少了幽門螺桿菌的傳染。
同時,自1983年發(fā)現幽門螺桿菌以來,整個西方社會感染的人數一直都在逐年下降,在一些發(fā)達國家中,甚至實現了多年0感染,在中國情況卻截然相反!
根據《人民網》引用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報告,截止2017年,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不降反升,達到了60%,也就是近8億人被感染!
幽門螺桿菌主要是通過唾液傳播的,感染后多數人都沒有明顯的癥狀,導致很多人不知道已經感染上了。
在和家人吃飯、朋友聚餐時,餐具上沾染了帶有細菌的唾液,進入到食物中,再被別人吃進去,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有胃炎,或者是有胃癌家族史,患癌的風險就會成倍增加。
所以,不管有沒有感染,家庭之中能分餐盡量分餐,各吃各的,雖然會增加一部分開支,總比日后花錢看病強。實在避不開,盡量做到使用公筷,盡量避免高危環(huán)境和行為,如在醉酒后共用別人的酒杯碗筷就屬于高危行為。
不止幽門螺桿菌,分餐還能預防甲肝、戊肝、痢疾、病毒性感冒、口腔真菌等疾病的感染,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,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%降為17%。
如果說家里有老人思想上接受不了,也必須動之以理,曉之以情,因為這是為了全家人的健康著想,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人。
如何才能根治幽門螺桿菌?
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宿主,一旦被感染,自愈的可能幾乎沒有,所以必須借助藥物的力量來殺滅。
胃潰瘍患者常遇到的「三聯療法」也就是1種抑酸藥+2種抗生素的組合。針對幽門螺桿菌耐藥率上升、傳統(tǒng)三聯療法根除率不理想的情況,很多醫(yī)生常會加開黏膜保護劑以聯合用藥。
此時,能夠主動修復黏膜的好醫(yī)生康復新液便能發(fā)揮出不小的作用,進入胃腸道后,會迅速與黏膜結合形成薄膜并覆蓋在胃黏膜表面,起到隔離、保護的作用,并起到進一步提升治療胃潰瘍效果的目的。
康復新液是主動修復黏膜的藥物,已廣泛用于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,被認為在治療胃潰瘍方面大有可為。
在胃病治療中,好醫(yī)生康復新液能夠主動修復黏膜潰瘍,提高受損胃黏膜愈合質量,增強胃黏膜自身的防御能力,抵御侵襲因素(胃酸、胃蛋白酶、幽門螺桿菌、酒精等)的侵蝕,從而治療胃病反復發(fā)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