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梅毒?能治好嗎?
病情描述發(fā)病時間、主要癥狀、癥狀變化等):什么是梅毒?可以治療嗎?重慶想得到怎樣的幫助:什么是梅毒?可以治療嗎?
-
回答5
我們邀請臨床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解答上述提問,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
-
趙宇 副主任醫(yī)師
齊齊哈爾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
三級甲等
中醫(yī)內科
-
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傳播疾病,可對多系統(tǒng)造成損害。其傳播途徑多樣,癥狀復雜多變。梅毒可以治療,但能否治愈取決于多種因素,如發(fā)現(xiàn)和治療的時機、患者的個體差異等。 1. 病因:由梅毒螺旋體感染所致,主要通過性接觸、母嬰、血液傳播。 2. 癥狀:一期表現(xiàn)為硬下疳;二期出現(xiàn)梅毒疹;三期可侵犯心血管、神經等系統(tǒng)。 3. 診斷:通過血清學檢查,如非特異性的 RPR、特異性的 TPPA 等。 4. 治療:常用藥物有芐星青霉素、普魯卡因青霉素、頭孢曲松鈉等。治療需遵循足量、規(guī)范的原則。 5. 預后:早期發(fā)現(xiàn)并規(guī)范治療,多數(shù)可治愈。但晚期梅毒可能遺留永久性損害。 6. 預防:避免不潔性行為,使用安全套,孕婦做好篩查和治療。 總之,梅毒危害較大,但只要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預后通常較好?;颊邞皶r到正規(guī)醫(yī)院就診,接受專業(yè)治療。
2025-03-05 06:40
-
-
回答4
我們邀請臨床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解答上述提問,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
-
肖起濤 主治醫(yī)師
家庭醫(yī)生在線合作醫(yī)院
其他
內科
-
梅毒(Syphilis)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。梅毒的病原體是蒼白螺旋體(Treponemapallidum),是一種對人有嚴重致病性的螺旋體,能侵犯任何器官,產生各種癥狀。梅毒螺旋體只感染人類,故梅毒是唯一的傳染源。其傳染途徑,后天性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,少數(shù)可通過接吻傳染,也偶有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致病。得不到治療的梅毒患者,在感染后一年內,其傳染性最大,病期越長,傳染性越小。感染四年后,通過性接觸一般已無傳染性,但仍可胎傳。一般認為梅毒起源于美洲。哥倫布的水手于1493年在北美染上梅毒后帶回西班牙,很快在歐洲流行。后在交往中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。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報告,本世紀40年代末期,世界梅毒患病率明顯下降,60年代又見上升,70年代略有下降,但近10年來又有增加。估計全世界每年有300萬新病例,美國更為明顯,每年發(fā)病率增加10%-15%。約在1500年梅毒傳人我國。1505年廣東首先發(fā)現(xiàn)及記載,時為“廣瘡”后稱梅毒,由南至北,傳到全國。1949年以前,發(fā)病率很高,為五大性病之首。當時有些少數(shù)民族發(fā)病率高達48%。個別部族幾乎遭受滅族之災。新中國成立后,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防治措施,于1959年基本消滅了梅毒。近年來又死灰復燃,各地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少梅毒患者。廣州市從1984-1988年共50例,1993年以前,每年報告梅毒病例均不超過40例,1993年突破40例,1994年159例,1995年達到461例,1996年上半年已達到352例,是1995年全年的76.36%。據性病控制中心報告,全國1991年報告梅毒病例1870例,1992年1997例,1993年2016例,1994年4591例,1995年11336例,梅毒的發(fā)病率1993年為0.81/10萬,1994年增長至l.72/10萬,1995年增長至3.91/10萬,近三年平均遞增137.13%。以東南及南部沿海城市增長較快,福建省報告的梅毒病例數(shù)已超過多年來居首位的新疆。梅毒是危害個人、家庭和社會最嚴重的性病,故應充分認識,積極防治,切勿掉以輕心。二、梅毒病因病理梅毒螺旋體從完整的粘膜和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后,經數(shù)小時侵入附近淋巴結,2-3日經血液循環(huán)播散全身,因此,早在硬下疳出現(xiàn)之前就已發(fā)生全身感染及轉移性病灶,所以潛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傳染性。潛伏期長短與病原體接種的數(shù)量成反比,一般來說,每克組織中的螺旋體數(shù)目至少達107,才會出現(xiàn)臨床病灶,若皮內注射106的螺旋體,則常在72小時內出現(xiàn)病灶。給自愿者接種,計算出本病半數(shù)感染量(ID50)是57個病原體,平均接種500-1000個感染的病原體即可造成發(fā)病。人和家兔的實驗接種顯示從接種到出現(xiàn)原發(fā)性病灶的時間很少超過6個月,在這個潛伏期內用低于治愈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硬下疳的發(fā)生,但是否能減少全身病變的最終發(fā)展還未肯定。梅毒侵入人體后,經過2-3周潛伏期(稱第一潛伏期),即發(fā)生皮膚損害(典型損害為硬下疳)這是一期梅毒。發(fā)生皮膚損害后,機體產生抗體,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,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侵潤,在感染的第6天,即有淋巴細胞浸潤,13天達高峰,隨之巨噬細胞出現(xiàn),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,此時,梅毒螺旋體見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,以及位于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,或成纖維細胞、漿細胞、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。由于免疫的作用,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,在感染的第24天后,免疫熒光檢測未發(fā)現(xiàn)梅毒螺旋體的存在。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,硬下疳自然消失,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,此即一期潛伏梅毒。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,現(xiàn)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、準確的檢測出來。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,大約經6-8周,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向全身播散。引起二期早發(fā)梅毒,皮膚粘膜、骨骼、眼等器官及神經系統(tǒng)受損。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,如皮疹內、淋巴結、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,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,產生大量的抗體,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,二期早發(fā)梅毒也自然消失,再進入潛伏狀態(tài),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。這時臨床雖無癥狀,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,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,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發(fā)生二期復發(fā)梅毒。在抗生素問世之前,可以經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(fā),且90%的復發(fā)是在發(fā)病后第一年中。以后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,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。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,則使螺旋體變?yōu)轭w粒形或球形。當免疫力下降時,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(fā),如此不斷反復,2年后約有30%-40%病人進入晚期梅毒。在晚期梅毒中,出現(xiàn)典型的樹膠樣腫,如無任何癥狀,胸部,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,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,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,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。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、骨骼、心血管、神經系統(tǒng)。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,最后轉陰,PCR檢測陰性,而自然痊愈。以上所述是未經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,但是由于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,臨床表現(xiàn)差異較大,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,有的僅有一期表現(xiàn)而無二期癥狀,或僅有三期梅毒癥狀。病理生理研究表明,梅毒是
2016-01-06 05:34
-
-
回答3
我們邀請臨床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解答上述提問,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
-
吳志全 主治醫(yī)師
河北醫(yī)科大學附屬平安醫(yī)院
二級甲等
兒科
-
梅毒(Syphilis)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。梅毒的病原體是蒼白螺旋體(Treponemapallidum),是一種對人有嚴重致病性的螺旋體,能侵犯任何器官,產生各種癥狀。梅毒螺旋體只感染人類,故梅毒是唯一的傳染源。其傳染途徑,后天性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,少數(shù)可通過接吻傳染,也偶有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致病。得不到治療的梅毒患者,在感染后一年內,其傳染性最大,病期越長,傳染性越小。感染四年后,通過性接觸一般已無傳染性,但仍可胎傳。一般認為梅毒起源于美洲。哥倫布的水手于1493年在北美染上梅毒后帶回西班牙,很快在歐洲流行。后在交往中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。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報告,本世紀40年代末期,世界梅毒患病率明顯下降,60年代又見上升,70年代略有下降,但近10年來又有增加。估計全世界每年有300萬新病例,美國更為明顯,每年發(fā)病率增加10%-15%。約在1500年梅毒傳人我國。1505年廣東首先發(fā)現(xiàn)及記載,時為“廣瘡”后稱梅毒,由南至北,傳到全國。1949年以前,發(fā)病率很高,為五大性病之首。當時有些少數(shù)民族發(fā)病率高達48%。個別部族幾乎遭受滅族之災。新中國成立后,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防治措施,于1959年基本消滅了梅毒。近年來又死灰復燃,各地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少梅毒患者。廣州市從1984-1988年共50例,1993年以前,每年報告梅毒病例均不超過40例,1993年突破40例,1994年159例,1995年達到461例,1996年上半年已達到352例,是1995年全年的76.36%。據性病控制中心報告,全國1991年報告梅毒病例1870例,1992年1997例,1993年2016例,1994年4591例,1995年11336例,梅毒的發(fā)病率1993年為0.81/10萬,1994年增長至l.72/10萬,1995年增長至3.91/10萬,近三年平均遞增137.13%。以東南及南部沿海城市增長較快,福建省報告的梅毒病例數(shù)已超過多年來居首位的新疆。梅毒是危害個人、家庭和社會最嚴重的性病,故應充分認識,積極防治,切勿掉以輕心。二、梅毒病因病理梅毒螺旋體從完整的粘膜和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后,經數(shù)小時侵入附近淋巴結,2-3日經血液循環(huán)播散全身,因此,早在硬下疳出現(xiàn)之前就已發(fā)生全身感染及轉移性病灶,所以潛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傳染性。潛伏期長短與病原體接種的數(shù)量成反比,一般來說,每克組織中的螺旋體數(shù)目至少達107,才會出現(xiàn)臨床病灶,若皮內注射106的螺旋體,則常在72小時內出現(xiàn)病灶。給自愿者接種,計算出本病半數(shù)感染量(ID50)是57個病原體,平均接種500-1000個感染的病原體即可造成發(fā)病。人和家兔的實驗接種顯示從接種到出現(xiàn)原發(fā)性病灶的時間很少超過6個月,在這個潛伏期內用低于治愈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硬下疳的發(fā)生,但是否能減少全身病變的最終發(fā)展還未肯定。梅毒侵入人體后,經過2-3周潛伏期(稱第一潛伏期),即發(fā)生皮膚損害(典型損害為硬下疳)這是一期梅毒。發(fā)生皮膚損害后,機體產生抗體,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,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侵潤,在感染的第6天,即有淋巴細胞浸潤,13天達高峰,隨之巨噬細胞出現(xiàn),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,此時,梅毒螺旋體見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,以及位于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,或成纖維細胞、漿細胞、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。由于免疫的作用,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,在感染的第24天后,免疫熒光檢測未發(fā)現(xiàn)梅毒螺旋體的存在。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,硬下疳自然消失,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,此即一期潛伏梅毒。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,現(xiàn)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、準確的檢測出來。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,大約經6-8周,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向全身播散。引起二期早發(fā)梅毒,皮膚粘膜、骨骼、眼等器官及神經系統(tǒng)受損。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,如皮疹內、淋巴結、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,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,產生大量的抗體,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,二期早發(fā)梅毒也自然消失,再進入潛伏狀態(tài),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。這時臨床雖無癥狀,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,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,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發(fā)生二期復發(fā)梅毒。在抗生素問世之前,可以經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(fā),且90%的復發(fā)是在發(fā)病后第一年中。以后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,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。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,則使螺旋體變?yōu)轭w粒形或球形。當免疫力下降時,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(fā),如此不斷反復,2年后約有30%-40%病人進入晚期梅毒。在晚期梅毒中,出現(xiàn)典型的樹膠樣腫,如無任何癥狀,胸部,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,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,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,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。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、骨骼、心血管、神經系統(tǒng)。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,最后轉陰,PCR檢測陰性,而自然痊愈。以上所述是未經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,但是由于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,臨床表現(xiàn)差異較大,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,有的僅有一期表現(xiàn)而無二期癥狀,或僅有三期梅毒癥狀。病理生理研究表明,梅毒?/div>2014-11-3021:01:47向我提問
2016-01-06 04:04
-
-
回答2
我們邀請臨床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解答上述提問,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
-
李芳 主治醫(yī)師
煙臺半島白癜風醫(yī)院
白癜風
-
梅毒(Syphilis)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。梅毒的病原體是蒼白螺旋體(Treponemapallidum),是一種對人有嚴重致病性的螺旋體,能侵犯任何器官,產生各種癥狀。梅毒螺旋體只感染人類,故梅毒是唯一的傳染源。其傳染途徑,后天性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,少數(shù)可通過接吻傳染,也偶有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致病。得不到治療的梅毒患者,在感染后一年內,其傳染性最大,病期越長,傳染性越小。感染四年后,通過性接觸一般已無傳染性,但仍可胎傳。一般認為梅毒起源于美洲。哥倫布的水手于1493年在北美染上梅毒后帶回西班牙,很快在歐洲流行。后在交往中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。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報告,本世紀40年代末期,世界梅毒患病率明顯下降,60年代又見上升,70年代略有下降,但近10年來又有增加。估計全世界每年有300萬新病例,美國更為明顯,每年發(fā)病率增加10%-15%。約在1500年梅毒傳人我國。1505年廣東首先發(fā)現(xiàn)及記載,時為“廣瘡”后稱梅毒,由南至北,傳到全國。1949年以前,發(fā)病率很高,為五大性病之首。當時有些少數(shù)民族發(fā)病率高達48%。個別部族幾乎遭受滅族之災。新中國成立后,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防治措施,于1959年基本消滅了梅毒。近年來又死灰復燃,各地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少梅毒患者。廣州市從1984-1988年共50例,1993年以前,每年報告梅毒病例均不超過40例,1993年突破40例,1994年159例,1995年達到461例,1996年上半年已達到352例,是1995年全年的76.36%。據性病控制中心報告,全國1991年報告梅毒病例1870例,1992年1997例,1993年2016例,1994年4591例,1995年11336例,梅毒的發(fā)病率1993年為0.81/10萬,1994年增長至l.72/10萬,1995年增長至3.91/10萬,近三年平均遞增137.13%。以東南及南部沿海城市增長較快,福建省報告的梅毒病例數(shù)已超過多年來居首位的新疆。梅毒是危害個人、家庭和社會最嚴重的性病,故應充分認識,積極防治,切勿掉以輕心。二、梅毒病因病理梅毒螺旋體從完整的粘膜和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后,經數(shù)小時侵入附近淋巴結,2-3日經血液循環(huán)播散全身,因此,早在硬下疳出現(xiàn)之前就已發(fā)生全身感染及轉移性病灶,所以潛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傳染性。潛伏期長短與病原體接種的數(shù)量成反比,一般來說,每克組織中的螺旋體數(shù)目至少達107,才會出現(xiàn)臨床病灶,若皮內注射106的螺旋體,則常在72小時內出現(xiàn)病灶。給自愿者接種,計算出本病半數(shù)感染量(ID50)是57個病原體,平均接種500-1000個感染的病原體即可造成發(fā)病。人和家兔的實驗接種顯示從接種到出現(xiàn)原發(fā)性病灶的時間很少超過6個月,在這個潛伏期內用低于治愈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硬下疳的發(fā)生,但是否能減少全身病變的最終發(fā)展還未肯定。梅毒侵入人體后,經過2-3周潛伏期(稱第一潛伏期),即發(fā)生皮膚損害(典型損害為硬下疳)這是一期梅毒。發(fā)生皮膚損害后,機體產生抗體,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,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侵潤,在感染的第6天,即有淋巴細胞浸潤,13天達高峰,隨之巨噬細胞出現(xiàn),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,此時,梅毒螺旋體見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,以及位于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,或成纖維細胞、漿細胞、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。由于免疫的作用,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,在感染的第24天后,免疫熒光檢測未發(fā)現(xiàn)梅毒螺旋體的存在。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,硬下疳自然消失,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,此即一期潛伏梅毒。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,現(xiàn)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、準確的檢測出來。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,大約經6-8周,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向全身播散。引起二期早發(fā)梅毒,皮膚粘膜、骨骼、眼等器官及神經系統(tǒng)受損。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,如皮疹內、淋巴結、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,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,產生大量的抗體,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,二期早發(fā)梅毒也自然消失,再進入潛伏狀態(tài),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。這時臨床雖無癥狀,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,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,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發(fā)生二期復發(fā)梅毒。在抗生素問世之前,可以經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(fā),且90%的復發(fā)是在發(fā)病后第一年中。以后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,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。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,則使螺旋體變?yōu)轭w粒形或球形。當免疫力下降時,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(fā),如此不斷反復,2年后約有30%-40%病人進入晚期梅毒。在晚期梅毒中,出現(xiàn)典型的樹膠樣腫,如無任何癥狀,胸部,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,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,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,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。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、骨骼、心血管、神經系統(tǒng)。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,最后轉陰,PCR檢測陰性,而自然痊愈。以上所述是未經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,但是由于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,臨床表現(xiàn)差異較大,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,有的僅有一期表現(xiàn)而無二期癥狀,或僅有三期梅毒癥狀。病理生理研究表明,梅毒?/div>2014-12-0220:07:10向我提問
2016-01-05 18:37
-
-
回答1
我們邀請臨床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解答上述提問,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
-
劉浩慶 醫(yī)師
肇慶市大旺開發(fā)區(qū)醫(yī)院
一級
全科
-
梅毒(Syphilis)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。梅毒的病原體是蒼白螺旋體(Treponemapallidum),是一種對人有嚴重致病性的螺旋體,能侵犯任何器官,產生各種癥狀。梅毒螺旋體只感染人類,故梅毒是唯一的傳染源。其傳染途徑,后天性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,少數(shù)可通過接吻傳染,也偶有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致病。得不到治療的梅毒患者,在感染后一年內,其傳染性最大,病期越長,傳染性越小。感染四年后,通過性接觸一般已無傳染性,但仍可胎傳。一般認為梅毒起源于美洲。哥倫布的水手于1493年在北美染上梅毒后帶回西班牙,很快在歐洲流行。后在交往中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。據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報告,本世紀40年代末期,世界梅毒患病率明顯下降,60年代又見上升,70年代略有下降,但近10年來又有增加。估計全世界每年有300萬新病例,美國更為明顯,每年發(fā)病率增加10%-15%。約在1500年梅毒傳人我國。1505年廣東首先發(fā)現(xiàn)及記載,時為“廣瘡”后稱梅毒,由南至北,傳到全國。1949年以前,發(fā)病率很高,為五大性病之首。當時有些少數(shù)民族發(fā)病率高達48%。個別部族幾乎遭受滅族之災。新中國成立后,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防治措施,于1959年基本消滅了梅毒。近年來又死灰復燃,各地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少梅毒患者。廣州市從1984-1988年共50例,1993年以前,每年報告梅毒病例均不超過40例,1993年突破40例,1994年159例,1995年達到461例,1996年上半年已達到352例,是1995年全年的76.36%。據性病控制中心報告,全國1991年報告梅毒病例1870例,1992年1997例,1993年2016例,1994年4591例,1995年11336例,梅毒的發(fā)病率1993年為0.81/10萬,1994年增長至l.72/10萬,1995年增長至3.91/10萬,近三年平均遞增137.13%。以東南及南部沿海城市增長較快,福建省報告的梅毒病例數(shù)已超過多年來居首位的新疆。梅毒是危害個人、家庭和社會最嚴重的性病,故應充分認識,積極防治,切勿掉以輕心。二、梅毒病因病理梅毒螺旋體從完整的粘膜和擦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后,經數(shù)小時侵入附近淋巴結,2-3日經血液循環(huán)播散全身,因此,早在硬下疳出現(xiàn)之前就已發(fā)生全身感染及轉移性病灶,所以潛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傳染性。潛伏期長短與病原體接種的數(shù)量成反比,一般來說,每克組織中的螺旋體數(shù)目至少達107,才會出現(xiàn)臨床病灶,若皮內注射106的螺旋體,則常在72小時內出現(xiàn)病灶。給自愿者接種,計算出本病半數(shù)感染量(ID50)是57個病原體,平均接種500-1000個感染的病原體即可造成發(fā)病。人和家兔的實驗接種顯示從接種到出現(xiàn)原發(fā)性病灶的時間很少超過6個月,在這個潛伏期內用低于治愈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延緩硬下疳的發(fā)生,但是否能減少全身病變的最終發(fā)展還未肯定。梅毒侵入人體后,經過2-3周潛伏期(稱第一潛伏期),即發(fā)生皮膚損害(典型損害為硬下疳)這是一期梅毒。發(fā)生皮膚損害后,機體產生抗體,從兔實驗性梅毒的研究證明,梅毒初期的組織學特征是單核細胞侵潤,在感染的第6天,即有淋巴細胞浸潤,13天達高峰,隨之巨噬細胞出現(xiàn),病灶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以T細胞為主,此時,梅毒螺旋體見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細胞間隙中,以及位于上皮細胞的內陷或吞噬體內,或成纖維細胞、漿細胞、小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結中。由于免疫的作用,使梅毒螺旋體迅速地從病灶中消除,在感染的第24天后,免疫熒光檢測未發(fā)現(xiàn)梅毒螺旋體的存在。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,硬下疳自然消失,進入無癥狀的潛伏期,此即一期潛伏梅毒。潛伏梅毒過去主要用血清試驗來檢測,現(xiàn)在應用基因診斷能快速、準確的檢測出來。未被殺滅的螺旋體仍在機體內繁殖,大約經6-8周,大量螺旋體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向全身播散。引起二期早發(fā)梅毒,皮膚粘膜、骨骼、眼等器官及神經系統(tǒng)受損。二期梅毒的螺旋體在許多組織中可以見到,如皮疹內、淋巴結、眼球的房水和腦脊液中,隨著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建立,產生大量的抗體,螺旋體又絕大部分被殺死,二期早發(fā)梅毒也自然消失,再進入潛伏狀態(tài),此時稱為二期潛伏梅毒。這時臨床雖無癥狀,但殘存的螺旋體可有機會再繁殖,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,螺旋體再次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發(fā)生二期復發(fā)梅毒。在抗生素問世之前,可以經歷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膚粘膜復發(fā),且90%的復發(fā)是在發(fā)病后第一年中。以后隨著機體免疫的消長,病情活動與潛伏交替。當機體免疫力增強時,則使螺旋體變?yōu)轭w粒形或球形。當免疫力下降時,螺旋體又侵犯體內一些部位而復發(fā),如此不斷反復,2年后約有30%-40%病人進入晚期梅毒。在晚期梅毒中,出現(xiàn)典型的樹膠樣腫,如無任何癥狀,胸部,心血管透視檢查和腦脊液檢查陰性,而僅有梅毒血清試驗陽性,此時PCR檢測也呈陽性,則稱為晚期潛伏梅毒。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膚粘膜、骨骼、心血管、神經系統(tǒng)。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,最后轉陰,PCR檢測陰性,而自然痊愈。以上所述是未經過任何治療的典型變化,但是由于免疫差異與治療的影響,臨床表現(xiàn)差異較大,有的病人可以終身潛伏,有的僅有一期表現(xiàn)而無二期癥狀,或僅有三期梅毒癥狀。病理生理研究表明,梅毒?/div>2014-12-0611:33:16向我提問
2016-01-05 07:49
-
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,你可能感興趣







